小便流浊白和红,白如米泔赤如脓;脾胃湿热痰流渗,归入膀胱气化成。如寒闭者宜麻黄,热闭者宜石膏,食闭者宜枳、朴、山楂。
《根结篇》曰∶形气不足,病气有余,是邪胜也,急泻之;形气有余,病气不足,急补之,形气不足,病气不足,此阴阳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则重不足,重不足则阴阳俱竭,血气皆尽,五脏空虚,筋骨髓枯,老者绝灭,壮者不复矣;形气有余,病气有余,则阴阳俱有余也,当泻其邪,调其虚实。因产后劳倦伤脾,而运转稽迟也,名飧泄;又饮食太过,脾胃受伤,亦然,俗呼水谷痢是也。
公府不立,则善者无以伸其枉,恶者无以罚其罪,邪正混同,贤愚杂处,而乱之根也。盖胃为阳,脾为阴,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,胃强脾弱,则阳与阴绝矣,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则水饮作矣,故用术以补脾,用枳以抑胃。
肾脉上贯肝膈,入肺中,从肺出络心,是肾气之上交于心肺。天之十干,经于五方之分,阴阳配合而化生五气。
内虚之证,厥逆烦躁而吐,利不止者,亡。故火炽者,当先平其风木;风烈者,宜先息其火炎。
故并撮素所经验者,附载于一、舌糙刺如沙皮,而干枯燥裂者,危。不投以对症之方,治病必不能拔其本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