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者,烧□散主之。如无热实,而有脉浮之表,不但不令攻之,即小便不利,亦不令利小便,仍当解外也。
蛔厥者,蛔动则烦而有静时,非若藏厥之躁无暂安时也。魏荔彤曰:此证乃热在下焦,而熏蒸中焦,使气化因热郁而不行,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。
张锡驹曰:伤寒至哕,非胃气败,即胃中寒。可下不可下,此等处最不容误也。
伤寒脉迟六、七日,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,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故阴虚之人,不但大便不可轻动,即小水亦忌下通,倘阴虚过于渗利,则津液反致耗竭。
厥者加附子,寒者加吴茱萸、生姜,以治之。风寒客于二经,则有头摇、口噤、反张、拘强之证,故名痉病也。
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咽必痛,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此二证,皆末曰无汗,非仲景略之也张璐曰:少阴无发汗之法,汗之必至亡阳。